复旦大学intel/复旦大学排名-市场经济-金樑网

复旦大学intel/复旦大学排名

复旦大学软件学院的大事记

1、年5月25日 04级本科生获得了首届复旦大学班团文化优胜奖。2006年4月25日 软件学院领导班子换届2006年4月2日 Fudan-Intel创新实验室正式成立。2006年01月14日 首届公安部合办信息安全方向软件工程硕士毕业典礼2005年12月27日 学院入驻张江校区后第一次全体学生大会。

2、大事记:1983年设立国际金融本科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国际金融专业本科生。1992年,国际金融系成立,并成为国际金融专业硕士点。1993年,该系开始招收保险学专业本科生。

3、年复旦大学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创建了文博学院,下设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物保护技术科学系、历史学系等系所。1996年,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和文物保护技术科学系合并,形成今日的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简称文博系)。

4、年3月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始实施对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四所示范软件学院的全面支持计划:捐赠总价值约264万人民币的教学软件以及基于的教学实验开发平台,并在软件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生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对这四所软件学院进行全方位的支持。

5、月,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出版,詹天佑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清户部银行开市,上海复旦大学创立。11月,日本与韩国于汉城签订《乙巳条约》,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出版。12月,清廷选派宗室出洋,学习武备,留日学生陈天华蹈海自绝抗议日本。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科研成果

多年来,获得百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在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系统结构、算法理论、嵌入式系统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并与IBM、Intel、EMC、日立等国际企业共建了联合实验室。

复旦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于2020年2月正式设立。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复旦大学就走在了国内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的前列,并开始涉足人工智能(AI)的关键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成为当时的重要方向。经过四十余年的不断努力,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在人工智能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自2004年至今,她任职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担任副教授。研究兴趣:主要包括图像和视频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学术成果:发表了4篇著作章节和6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20余篇发表于重要国际期刊和顶级会议。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根据CSRankings的统计,近五年复旦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排名全球第17位,这一成绩在国内的人工智能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复旦大学还积极与产业界合作,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实验室实验室简介

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实验室致力于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研究,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电路系统理论方法为核心,结合多学科交叉优势,瞄准国际微纳电子领域的发展潮流及国家战略需求。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复旦大学,是中国唯一专注于集成电路设计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成立于1992年,得到了国家计委的批准和支持,通过世界银行的贷款建设而成。1995年9月,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随后在2002年和2007年,分别接受了科技部的评估。

中国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机构,专注于集成电路设计研究领域。其实验室装备水平达到国际90年代的水平,是国内最具影响力之一的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开发基地,同时,也是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实力最强的基地。实验室主任闵昊教授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少军教授是实验室的核心成员。

实验室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引领,紧跟国际集成电路SOC技术发展趋势,深入研究超深亚微米、纳米、超高速、超低功耗、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的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方向聚焦于集成电路系统级芯片(SoC)设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超深亚微米/纳米器件与制造、微电子机械系统等前沿领域。

实验室依托复旦大学的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同时,所属的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也被列为全国重点学科。实验室不仅设有博士点和硕士点,还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为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室总体定位围绕集成电路这一关键问题,聚焦于微纳电子领域国际发展主流及国家战略需求。以微电子、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电路系统理论方法为基础,结合多学科综合与交叉优势,开展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方法与系统集成技术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