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暴发疫情处置,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
遏制传染病扩散实施方案
【篇一】遏制传染病扩散实施方案 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春天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但同时春季也是麻疹、流脑、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学校又是群体感染的多发区。学生抵抗疾病能力低,容易导致传染病发生、蔓延,一旦疫情暴发,将严重威胁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对学校、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幼儿园预防传染病应急方案1 建立幼儿园传染病应急机制就是为了能做到一旦发生传染病能及时掌握,采取措施有效防治,做好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快速遏制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年疫情防控实施方案4 目的 防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源输入,指导职工做好个人防护,严格特定场所的消毒,及时发现、报告、处置疫情,全力遏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适用范围 适用于指导各生产企业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作为疾控n7h9暴发时该怎么办
要对暴发流行的性质、范围、强度及主要原因及时进行评价和确认,为及时制定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四)加强监测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疫苗接种率、疫苗免疫成功率和人群抗体水平开展监测,确定易感人群,预测和控制麻疹暴发。
如何预防麻疹
1、主动免疫是预防麻疹的有效方法。通过注射麻疹活疫苗,可以在接触病毒前建立免疫屏障,从而避免感染。疫苗应在流行前1个月接种,对未患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幼儿或易感者皮下注射0.2ml,12天后产生抗体,1个月达高峰。疫苗的免疫力可持续4~6年,反应强烈的可持续10年以上。
2、麻疹的预防 被动免疫 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于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预防麻疹发病;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使用过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临床过程变化大,潜伏期长,症状、体征不典型,但对接触者仍有潜在传染性。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
3、主动免疫: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初种年龄国内规定为生后8个月,7岁时复种一次。易感者在接触病人2天内若接种疫苗,仍有可能与发病或减轻病情。(2)被动免疫:采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血清球蛋白0.25ml/kg可预防发病。
4、预防措施:做好保暖,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到公众场所时戴上口罩。从公共场合回来后,应及时洗手,清洁口鼻。
麻疹暴发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的标准是什么
1、具备发热、出诊、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活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麻疹爆发定义为: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天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2、医源性感染事件报告标准: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标准:2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
3、食物中毒事件,包括一次性中毒人数达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性中毒人数达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性中毒人数达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4、一旦发生疑似麻疹暴发疫情,各级医疗机构应在6小时内(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方式向所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应在6小时内(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与此同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法律分析: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疫情防控四大措施
1、法律分析:在疫情防控中,四防是指防止聚集、防止流动、防止蔓延和防止盲区的工作。 疫情防控工作的核心在于联防联控联治,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细化措施、具体问题、压实责任。
2、法律分析:疫情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外出时必须佩戴口罩。 主动做好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主动测量体温。若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口罩及时就近就医。 办公场所要注意加强通风清洁,配备洗手液、消毒剂等防护用品。食堂作为人群密集的场所,建议错峰用餐,减少聚集。
3、防控疫情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个人防护 在日常生活中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这是最基本的防控措施,每个人都应该做到。戴口罩可以防止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特别是在人员密集场所或密闭空间内。勤洗手则可以减少病毒的接触传播,特别是在接触公共设施或物品后。
4、法律分析:疫情防控四大措施: 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